返回

第三十八章 大飞机论证会报告会 重生1981

首页
报错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在上海飞机制造厂的一个角落,孤零零地停着一架外形独特的大型喷气客机,它已经8年没有升空了。它就是时至今日仅存的一架由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大型喷气客机一运1飞机。

当我越接近它,越为它着迷。我在这间厂房里已经呆了1天,每天我只做一件事,就像是欣赏艺术品一样,仔细地盯着这架飞机,看它的每一个部件。并用尽一切办法来了解它。

198年9月26日,运1首飞上天。运1客舱按经济舱布置是178座,混合级布置124座。最大起飞重量11吨,最大商载25吨,最大巡航速度974公里/小时,最大商载航程15公里。

从198年9月首次试飞上天后,飞到过北京、哈尔滨、乌鲁木齐、郑州、合肥、广州、昆明、成都,七次飞到拉萨。运1的研制费用总计577亿元人民币,其中研制费4亿元,基建费1747亿元。而西方研制一架民用大型客机的费用一般15—2亿美元。

运1不仅填补了我国民航工业在这方面的空白,而且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能搞出1吨量级飞机的国家。

运1的试制,和西方先进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有不少薄弱环节、问题和待做的工作。当时出的主要问题有:

(1)飞机的疲劳试验尚待进行。

(2)当时选用国产高强度铝合金LC4韧性较低,对缺口敏感性、耐应力腐蚀及疲劳性均较差。

油耗较高。

(4)噪音较大(以上都已有改进方案)

(5)如何达到适航性要求,由于国内尚缺少权威的实际工作机构,还有较大的难度等。

但这些问题并不是不可克服的,其中第一个问题只是需要追加资金,将试验继续下去的问题。而质量问题只有在继续研制过程中才能得到解决。而且这些问题恰恰说明了,我们研制干线飞机已经前进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如果坚定不移地继续研制下去,相信到了2世纪末,运1应该已经趋于完善并早已付诸实用,并且有了若干改进型,至少应该象运7那样得到国内市场的认可了。

5天后上海虹桥国际机场的候机大厅站着一群飞机方面的专家,他们都是中国飞机制造业的权威。我和王悍东也身在其中,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您所看到的内容#中间#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x#h#w#x#3#.c#o#m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