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 240 章 清穿之皇长子

首页
报错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前朝皇子被抓着了,搁如今的京城里可是大大的新闻。且不说这个人是真是假,只看江宁织造、通政司曹寅亲自押送,就知道这个人肯定是关键人物。否则人在山东被抓,曹寅跑去干什么!

在王家全家被押送入京之前,胤禔召开了御前会议,与会者包括议政王、大臣、先帝年长诸子,南书房学士等等,主要议题就是,对于这个“疑似崇祯皇子”,要怎么处置。

听一听大众的意见嘛。

虽然主要是旗人和北人的意见,江南、东南出身的大臣,哪怕是李光地这种,在这个问题上都有些讳莫如深。胤禔看着两边堪称冰火两重天的情景,心说这个会还真是开对了,让自己发现了不少新问题。

之前翰林院和武英殿都来人禀告修书进度,包括不限于前头三位皇帝的实录、先帝的起居注整合编辑、预备为先帝修实录等等。胤禔就发现,满文档案和几位皇帝的实录,有些细微的差别。

譬如文皇帝皇太极,起居注和实录里都记载了他打猎途中,突然决定亡故的祭祀宸妃海兰珠。虽然也能想出其中的情谊,但用词造句都平铺直叙,完全没有文皇帝的感情记载。

但是看原本的档案记载,就会发现文皇帝当时是何等的悲痛欲绝,念念不忘。

总来的说就是,修史这件事,史官在根据原始档案编撰的时候,多少会本着职业敏感度而对皇帝的一些“不合体统”的行为进行淡化。

所以,当胤禔翻看熙朝实录,发现康熙有些言论和自己印象中相比非常平板,没有那么激动的情绪,也就不奇怪了。从这件事到现在的御前会议,胤禔就发现,历史记载的构建的确是个重要的问题。

现在熙朝实录编撰的时候,对于前三位皇帝庙号,就统一变成了:高祖、太/祖、世祖。而之前的文皇帝实录也从太宗实录改成了“太/祖实录”。

相信之后所有的记述都会陆续改过来,而后人提到这些庙号的时候,自然会依从自己现在确定的这些庙号尊谥来称呼。这就是一个皇帝能做的事情,原本档案自然不能擅动,那是恶例,但通行的记载,常用的记载,必然会有一些修整。

修史、修史,万斯同、尤侗他们当年修明史修了几十年,才初初完成草稿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您所看到的内容#中间#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x#h#w#x#3#.c#o#m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