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章 炮弹问题(下) 甲午之军工霸世

首页
报错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或许是为了紧跟这样的国际潮流、或许只是为了省钱,北洋水师所配的大口径炮弹中实心弹占到了总数的六成以上,而短开花弹最多不超过三成。

但问题在于,欧洲海军都还配备有大量的高爆弹来对付那些薄甲或无防护目标,因此穿甲弹只用实心弹也不会有太大问题;而北洋水师当年购舰时随船附送的长开花弹已经几乎都用光了,国内的兵工厂又都生产不了大口径高爆弹,150mm以上的大口径舰炮只能拿无引信穿爆弹来凑数,这问题可就大了。

要知道日本海军在甲午战争时期的主力军舰除了老迈的铁甲舰扶桑号和采用了新式的哈维镍钢表面硬化装甲的吉野号外普遍没什么像样的装甲防护,因此有爆炸能力的炮弹才是最有效的,而实心弹穿甲能力强的优势则完全没法体现出来,根本就没有生产的必要。

其实历史上北洋水师的高级军官们普遍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奈何当时李鸿章怎么也不相信日本会主动对中国开战,心底里并未将其视作头号假想敌,因此天津机器局主要生产的还是实心弹,毕竟这个便宜。直到甲午战争爆发之后,天津机器局才开始全力生产短开花弹(包括150mm以下口径的高爆弹和大口径的无引信穿爆弹)......

但这时李鸿章的外甥张士珩却因间谍案丢官,导致作为北洋后勤部门的北洋军械局(又叫枪炮局,与天津机器局并非是同一个机构。)暂时被当时已经投入清流一系的徐建寅(徐寿之子,当时中国最出色的化学家。)接管,结果在他的存心拖延下,直到大东沟海战打完了之后,天津机器局造好的几百发短开花弹才被军械局放行送到了威海卫仓库......

而徐建寅受命调查大东沟战败原因后,甚至还在调查报告中将那批炮弹的入库时间挪移到了大东沟海战之前,以此污蔑北洋水师官兵作战不力和推卸责任。

显然,由于在官场中长期遭到侵染,徐建寅这位昔日为中国化学与军事工业做出过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此时已经完全蜕变成了一个只顾派系私利的祸国官僚......

无引信穿爆弹不靠谱,天津机器局生产的高爆弹也问题多多,大口径的不能生产也就罢了,就算能够生产的口径,产品质量也惨不忍睹。

历史上北洋水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您所看到的内容#中间#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x#h#w#x#3#.c#o#m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