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 136 章 第一百三十六课 直播初中历史从人类起源开始

首页
报错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辛弃疾可不仅仅是会写出这样词句的词人,也不仅仅是一位能够突破金军大营的猛将豪侠,如果仅仅用文武双全来概括他,那有点不够全面。”

随着李晓诗的话语,不认识辛弃疾的人都面露疑问,有的甚至擦起了汗。

不是吧,什么时候“文武双全”也成为“仅仅”了?

都文武双全了,还不够全面?

——当然不够。

“公元1172年,辛弃疾被派到了处于宋金交汇处的一个城市,滁州,担任一地长官。在出发前,正好到了元宵佳节,辛弃疾站在繁华得不可一世的临安城中,望着阑珊的灯火,写出了千古名篇、可以称作是元宵节诗词巅峰绝唱的《青玉案》,他写,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①。”

这样的宝马雕车、玉壶游龙,和他即将要去的滁州,可以说得上是天差地别了。

这是南宋繁华都城和都城以外的世界之差。

而辛弃疾,又究竟在灯火阑珊处望见了谁呢?

是与他相伴的妻妾,还是体己知音,又或者——是曾经鲜衣怒马的自己?

李晓诗道:“滁州这个地方,是欧阳修写《醉翁亭记》的地方。原本是山清水秀,但因为连年的战争,因为宋朝和金的战争,导致滁州变成了一座生灵涂炭,城郭成墟的荒凉之地,当地几乎是十室九空,而且也很危险——但辛弃疾来了,他来得还很高兴。”

“据说,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地方实在没人愿意来,那还真轮不到归正人辛弃疾来这里做官。就是没人想来,差事才阴差阳错落到了辛弃疾身上。但辛弃疾很高兴,不管怎么说,这里也算是前线。他在这里能够一定程度上近距离接触金人,准确把握动向,当然很高兴。”

“在摸清滁州当地情况后,他就着手开始治理这里了。三次奏请朝廷给滁州免掉拖欠的税,收拢荒地、还地流民百姓,免费租借耕地工具牲畜农种,组织百姓砍树烧窑等等维系生计,越来越多逃亡在外的民众闻风还乡,辛弃疾又开始治理城镇,给商业降税,修建商业区,招待所客栈等,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商人,给当地带来了经济的恢复,然后他再用这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您所看到的内容#中间#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x#h#w#x#3#.c#o#m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