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三章 三童村武公生祠 武唐第一佞臣

首页
报错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显庆元年(公元656年),三月十三,卯时一刻。

婺州勇康县同林乡,宽阔平整的官道,有马队向南行。十三匹马开路,三十骑兵断后,中间三辆牛车。头两车装载粮袋,袋中白花花稻米;第三辆装载玉帛,白色蚕丝布匹。

年初立李弘为太子,改元显庆元年,李九送出福利:大赦天下,死刑以下赦免;民酺三日,允许百姓喝酒三天;八十以上粟帛,年龄超过八十的,赐两斛米和两匹帛。

正月份的政令,因为距离遥远,三天前才到婺州。朝廷给的福利,必须贯彻落实,昨天召开碰头会,长史长孙诠缺席。据钱顺汇报,初八那天开始,他整天宿醉不醒。武康表示理解,任何男人戴绿帽,心情都会糟糕。

婺州官员到齐,司户参军张柬之,会上作统计报告。婺州共有耆老九十,勇康县最多,有三十五人。其中二十一人,在同林乡三童村,也是有名的长寿村。

唐朝的老人,福利相当好:庶人超过八十岁,可以拄拐入朝堂,见皇帝不行礼。每逢春节,地方官员来拜年,送米一斛、绢一匹。每逢朝廷大喜,诸如册立太子、新皇登基、年号改元等,也有丰厚福利。

唐朝养老制度,非常完善:庶人超过八十岁,官府分配一名官奴;超过九十岁,分配两名官奴服侍;超过一百岁,分配五名官奴服侍。常年住家中,照顾生活起居,不收取任何费用。

官员养老更完善,拿武康来说,兼任三个职位,年薪接近千贯。若现在退休,退休金是年薪的一半,甚至拿到全额。怪不得天师钟馗,做梦都想把妹妹,嫁给九品小官,终身衣食无忧啊。

任刺史四年,因为种种原因,没给耆老拜过年。现在有机会,又身在婺州,决定去长寿村,弥补这个遗憾。五更天出发,带上大米和玉帛,由录参、户参和法参陪同,前往勇康县三童村。

道路两边,无尽稻田,无数百姓,辛勤劳碌。恰逢插秧,秧马上场,一人坐马上,不断扭腰身,插颗颗秧苗。插完这片,双脚蹬地,秧马后退,省时省力。

宋朝的秧马,被武康搬运。因为制作简单,制作成本低廉,经过两年推广,基本普及婺州。感觉很欣慰,洋洋自得道:“秧马普及,婺州幸事,三位兄长,居功至伟。婺州农业大发展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您所看到的内容#中间#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x#h#w#x#3#.c#o#m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