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1章 实验室 我上交了沙雕穿书系统

首页
报错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退分化技术的刺激实在太大,大到了张瑶情绪亢奋,乃至于居然失去学术人该有的冷静,一不小心秃噜了嘴大放厥词。不过虽然在刘铭面前说得慷慨激昂,到最后十几年的专业修为到底把持住了场面。在最终草拟的电报稿中,她尽力保持了冷静、客观与理智,也尽力遏制住了自己跳上运输机火线奔赴长安的冲动,在排除感情因素的困扰后,以尽量翔实的口吻准确记录了自己的观测结果,以及相关的推论。

这张电报非常顺利的被转呈给了现代生物实验室,而后更加理所当然的引爆了实验室内一切专业人员的情绪——当然,并不是什么激动亢奋心绪起伏,而是怀疑驻守长安的穿越者团队是否因为压力过大神经失常,从而感染上了某种类似谵妄的民科综合征。

这种思路倒不是出于什么学术界专家的固步自封,或是傲慢,而纯粹是因为电报中汇报的事实在过于离奇,远远超出了正常逻辑内的想象力——如果打个比方,那这相当于有人寄信给中科院宣称找到了廉价而可靠的商业核聚变技术,那招来的绝对只是专家们无奈的白眼。

自上个世纪发现干细胞能分化为人体各种组织的作用之后,生物学界就一直将这全能的细胞视为解决整个医学界困境的万能灵药。在最初向公众们宣传的狂想中,甚至幻想过以干细胞培养出人体器官,而后像更换配件一样自如的修复人类受损的每一个部位(当然,这种大跨越式的理念大多是骗经费专用)。但数十年试验下来,生物学家在干细胞上投入了平山填海不计其数的人力物力,绞尽了世界上最聪明的大脑们所能供应的每一滴脑汁,最终的结果却极为凄惨——不但宣传中鼓吹的疗效无法达到,甚至已经开发出的干细胞疗法也远没有设想中的那么富有颠覆性;数十年前人类仰望到了高峰之上那顶生物学的王冠,数十年后依旧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恐怕都还没有爬上山脚。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也挺简单——人类自身的干细胞数量实在太少,出了小修小补生成一点关键的功能细胞之外,基本不太可能完成重塑组织乃至器官这样的重活;基于这个现实,干细胞疗法的应用范围也就变得相当狭窄。当然生物学家考虑到了这个状况,因此新世纪之后研究方向转变,致力于将已经分化完全的功能性细胞退分化,重新“制造”出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您所看到的内容#中间#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x#h#w#x#3#.c#o#m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