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 24 章 十万贯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首页
报错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王安石这人能处!”

明远一句话说漏嘴,惊得在座的人都抬头望着他。

明远只能弱弱地往回找补:“我是说……王相公……人品还行,推行的新法确实是为公不为私。”

刚才他只问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青苗贷的利息和民间借贷的利息哪个更高?”

答曰:“民间借贷的利息更高,而且高得不止一点。”

明远至此完全明白王安石在做什么了。

他老人家这是在劫富济贫,用一个较低的利率向民间借贷,将高利贷挤出市场,同时又将利钱收入国库,增加财政收入。

“青苗法”施行,受益最多的当然是官府。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如果他们原本就有借贷需求,那么他们也会是受益方。

唯一利益受损的是主持民间私下借贷的钱庄、豪商之流。他们的高利差被挤占,利息收入减少。除非他们也甘愿像官府那样,将利钱减到二分,否则他们是放不出去贷款的。

但这样做有两个非常明显的弊病:

一来,不是人人都需要借贷。那些家中富裕,不需借贷的农民朋友们,如果被硬摊派上“青苗贷”,那便是额外背上了一层利息负担。

二来,“青苗贷”由官府直接操作,那么官府就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无人监管其做法是否合理。只要地方上的胥吏存了为己谋利的私心,好事便也能办成坏事。

明远将他对“青苗法”的理解向两位舅舅陈述了一番。舒承予和舒承厚都不是笨人,马上都听明白了。

舒承予拊掌笑道:“远哥是个读书明理的,见事就是明白。”

舒承厚却皱着眉:“可是连凤翔府的官吏都说不清这‘青苗贷’到底是为了什么。横渠镇上还好,知道我们在京兆府城有亲戚,嘱托我们到府城来问。可是换到其它地方,谁能像远哥说得这般明白?”

二舅的话顿时令明远陷入沉思——

很显然,王安石的这次变法是“自上而下”的,因此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从舒家两位舅舅的反应来看,民众对于“青苗法”的“劫富济贫本质”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接受度很低。

按照明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您所看到的内容#中间#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x#h#w#x#3#.c#o#m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