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九十四)第一支“空军”和第一种手榴弹 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

首页
报错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大人,军械衙门派人把需要的东西都给送过来了。”詹淑啸对孙纲说道,

“不是说了不用叫大人的吗?”孙纲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他刚刚和詹淑啸试射完加特林机枪,这种两人操作的“密集阵”爷爷版射虽然很高,但太过笨重,如果能够改进一些就好了。

美国人加特林在南北战争期间明的这种转管机枪,被后人称为“加特林机枪”(和“终结者”里施瓦辛格用的那一种渊源极深)。这是世界上第一种成功的多管式机关枪,它把6根枪管并列安装在一个旋转的圆筒上,手柄每转动一圈,各枪管依次完成装弹、射击、退壳等动作。加特林机枪可谓当时手动机枪的颠蜂之作,它的出现成为枪械史一次重要转折,对近现代兵器和军事思想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加特林机枪在1874年来到了中国,后来的金陵机器局加以仿制改进,生产出了独特的架在手推车上的可以单人操作的“中国式”加特林机枪(“埃及版”是架在骆驼上的,都很有民族特色),在世界枪械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在19世纪,加特林继续改进他的转管机枪,6续推出了1862型,1871型,1874型,1883型,1893型,主要改进方向是提高供弹系统的可靠性,减轻重量,提高射等。可就在加特林机枪将手动机枪展到顶峰的时候,自动武器——马克沁机枪的出现使得加特林机枪陷入窘境。从1884年开始,采用管退式,导气式,自由枪机式和半自由枪机式等自动原理的自动武器6续被明。同这些单管自动武器相比,加特林转管机枪的优势不复存在,缺点却愈加明显。如加特林机枪与单管机枪相比体积庞大,相应的运输工具能力有限,不便于机动;加特林机枪过高的射对于当时战场条件意义不是很大,轻便,结构紧凑的自动机枪的威力为步兵提供支援已经足够;此外,刚刚出现的定装金属弹壳弹药价格昂贵,过高的射会造成很大的浪费,等等。但大清中国的6军当时还不懂得这些,这两种机枪在部队中都有配备,而且都是编在炮队里的,这个不知道是谁“明”的机枪和炮放在一起用的“战法”曾经让孙纲这个半吊子军迷愣了好久。

而如今,北洋特攻队的成立让他有了一个极为大胆的想法。

那就是,把加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您所看到的内容#中间#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x#h#w#x#3#.c#o#m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最新章节网址:m.xhwx6.com

上一章 回目录